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其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是导致CKD进展的核心病理特征。然而,由于TIF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临床上缺乏靶向治疗药物。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病中心聂静教授团队在肾脏病领域国际顶级期刊《Kidney International》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成功发现一种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候选药物——水仙环素(Narciclasine,Ncls)。
该研究采用了表型导向药物筛选策略,创新性的以肾间质纤维化的特征基因表达谱为表型,通过LINCS L1000CDS2数据库从超过20,000种小分子中筛选能显著逆转纤维化基因表达谱的化合物,水仙环素脱颖而出。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经典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单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UIRI和5/6肾切除模型)中系统验证了水仙环素的疗效。结果显示,水仙环素显著改善了肾功能指标,减少纤维化标志蛋白表达,降低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浸润,并且疗效优于传统的CKD治疗药物ACEI。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已有明显纤维化的情况下,水仙环素仍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机制研究发现,水仙环素通过阻断NF-κB通路核心因子p65的激活,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修复失败表型(FR-TECs),同时,上调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FOXM1,促进肾小管细胞修复。此外,水仙环素还能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进一步减少肾间质纤维化。

这项研究不仅为肾纤维化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药物选择,也展示了一种高效的药物发现策略,有望加速未来CKD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Gene signature-guided drug screening identified narciclasine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for interstitial fibrosis of the kidney”为题发表在《Kidney International》杂志上。
文章详细信息:参见DOI: 10.1016/j.kint.2025.03.021